近年来,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建设研究教学型学院为目标,狠抓科研建设,提升科研水平,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实践育人为导向,多管齐下创新第二课堂,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在全院师生的齐心努力下,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实践育人成果不断涌现。

一、科研促进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五年来,学院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430余项,合同经费累计4亿元。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基金、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863973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公开发表论文2000多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40余部,获得各类专利20余项。代表性科研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江西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农业部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等8项,其他各类奖30余项。猪分子集成育种技术在全国9省市20余个种畜场的运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3亿元以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的同时,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探讨出一套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培养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又能在工作中不断创新的人才就显得尤为必要。学院依托各类研究平台及科研项目的支撑,积极引导本科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各类科研活动,通过本科生导师制,所有一本专业学生都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75%同学通过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极大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

通过调查反馈,用人单位普遍反应毕业生在自己的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基础知识扎实,在专业技术上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能够熟悉自己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二、多管齐下,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

学院长期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育人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找准办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出了体现学院专业特色的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途径。

1)成立专业兴趣小组,开设实践教学第二课堂

兴趣化学习模式是指通过整合教学与科研资源,针对本科生开展课余专业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强学生对科技前沿的认知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业余爱好选择相应的兴趣小组,积极参加兴趣小组举行的兴趣化课程培训与实践活动。以专业兴趣小组为载体,加强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的建设。2002年开始,学院先后组成了6专业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定期邀请专业老师和研究生作科研报告,提出一些科研小课题,供小组成员讨论分析,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实验方案,由小组成员在老师和研究生的带领下开展。小组成员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和掌握相关实验方法后,可自由讨论并设计更多自身感兴趣的实验方案,上报给研究生或老师修正,再实施。按计划将实验结果以PPT的形式在例会中作小组报告,并定期将小组成员学习心得、感想以及实验结果以论文的形式编写成内部读物,如动物传染病兴趣小组编辑的《动物传染病博览》、宠物兴趣小组编辑的《宠物精灵》等等。

学院自开展专业兴趣小组学习模式以来,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兴趣化学习模式中,学院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及科研资源与本科教育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将本科生向研究生培养方向上进行拓展延伸,提高高校各个实验室的利用价值,整合并优化教学与科研关系;通过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结构模式,增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的机会,更好地解除了师生彼此的隔阂,有利于教学的实行;学生可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将兴趣与专业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减少本科生对大学课余生活的盲目性;组员进行自我管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一起对小组的所有活动进行策划与实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实践动手能力。

养蜂兴趣小组

动物营养兴趣小组

养禽兴趣小组

传染病兴趣小组

宠物兴趣小组

养鱼兴趣小组

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专业兴趣小组

专业兴趣小组自创内刊杂志

2)专业技能大赛纷呈,全面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专业技能大赛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余文化生活,创造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比赛并不是简单为了展现个人的操作技能,而是力争在整个学生、行业中形成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良好氛围。专业技能大赛对于交流实践教学及技能训练的经验,促进大学生注重技能培养,把知识转变成能力,提高临床和实验动手能力起巨大的促进作用。技能大赛进一步巩固了学院各专业技能育人的理念,是推行执业兽医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举措。学院从201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专业技能大赛,是对学生技能学习良好的演练与检阅,促进了同学们的交流学习,激发了同学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院也从2012年起,积极组队参加全国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专业技能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比赛成绩。

学生专业技能的展示舞台:学院专业技能大赛

学生专业(动科、动医、水产)技能的展示舞台:全国专业技能大赛  

3)积极拓建校外教学基地,建立实践教学新模式

近年来,学院本着巩固、提高、创新的原则,立足实际,强化服务,加强了与校外基地的交流,并借助社会资源,拓宽了校外实习渠道,与一批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本科生搭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良好平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西农业大学高安肉牛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由江西农业大学和高安市裕丰农牧有限公司(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合作共建,2012年获教育部、农业部批准建立高安肉牛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是全国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基地承担了江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动物药学等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践教学任务和科研实践任务。基地实行校地企共建共管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各方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和积极性。基地的建立体现了校地企农科教合作办学特色,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建设平台。基地先后得到江西省委书记鹿心社、时任省委书记强卫、江西省政协主席黄跃金等领导同志的实地考察及高度肯定,江西电视台、江西教育电视台、江西农业大学新闻网等媒体进行了多次宣传报道。

原省委书记鹿心社莅临基地视察(右2

原省政协主席黄跃金莅临基地视察(左1

校党委书记黄路生院士莅临基地视察(右1

副校长曾志将教授莅临基地指导(右1


4)成立虚拟班级,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学院借助社会培养人才的力量,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原则,形成产学研联合体,实现人才培养-科研-产品-市场的良性循环。学院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广泛联系,发挥学校人才、信息、科技的优势,积极为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培训或其他方面的实际问题,形成产学研合作共赢的局面。

近年来,学院先后与生泰尔集团、正邦集团、双胞胎集团、通威集团等知名企业联合成立虚拟班级,并以虚拟班级为载体,建立-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每年邀请多位知名企业家为学生开展教育成长成才教育,礼仪教育,励志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知识内涵,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了解了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及行业动态,增强学生们对本专业的学习信心,让大学生更加明确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思想更加成熟。通过生泰尔班正邦班双胞胎班通威班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培训、实习及技能竞赛等活动,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增强了同学们的敬业精神、岗位技能、团队协作精神、专业知识、职场竞争力,为学生日后择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立虚拟班级,搭建企业家进课堂的平台